?華為問界“大點兵”
激石Pepperstone(http://hppnl.com/)報道:
3月底任正非的一紙內部文件,重申華為不造車,“HUAWEI”也被從問界宣傳中撤下。
但這并不妨礙華為對問界品牌的主導權和野心,華為汽車BU CEO余承東將借此繼續(xù)推進造車大計。
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公告顯示,有共計 21 個問界商標,已被核準從“北京永安世達科貿有限公司”轉讓至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”,商標的類別包括代表汽車和運載工具、電子產品的商標使用類別。
對此,華為方面在6月10日回應華爾街見聞稱,“華為不單獨造車,和車企一起造好車”沒有變化。
在此之前,“AITO”和“問界”的商標都不在華為手中。其中“AITO”的商標歸屬于賽力斯旗下的一家全資子公司(重慶潽康企業(yè)管理咨詢有限公司);“問界”則既不屬于賽力斯,也不屬于華為。
拿下問界商標,將強化外界對“問界”品牌就是“華為車”的認知,為年銷百萬、千萬輛的野心鋪路。
?華為智選車模式也將在問界這個統(tǒng)一品牌下“大點兵”,除了賽力斯,與奇瑞、江淮等車企合作的車型,也均納入“問界”汽車軍營當中。
在4月初,余承東向外表示,今年華為車業(yè)務的產品在升級換代,有多個車廠和華為智選車模式合作,包括奇瑞、北汽、江淮。但多品牌加入不便于統(tǒng)一營銷管理,因此希望有一個“生態(tài)品牌”作為共同的元素存在。
拿下“問界”品牌,便是個開始。
在余承東看來,隨著汽車行業(yè)邁入智能電動車時代,僅有少數(shù)有足夠強大的資金實力車企才能夠什么都自己干,否則會因為投入巨大,卻無以為繼而被歷史淘汰。
在6月9日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,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、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、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等不約而同地判斷,未來幾年國內只會剩下幾家汽車巨頭。
余承東更是直言,未來頭部車企年產量不達到500萬或1000萬臺以上,將很難立足。最后中國車企市場的主要玩家,數(shù)量“也許就一只手”。
余承東希望問界能成為“活下去”的車企品牌。在給仍停留在“溫飽線”上的一些中小車企或新勢力們傳遞著“寒氣”的同時,余承東表示,加入華為的大家庭,便是“解藥”。
他指出,在看到行業(yè)終局后,華為通過 HI 和自選模式與車廠緊密合作。希望華為和車企能夠發(fā)揮各自優(yōu)勢,便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期活下來,構筑自己的護城河。
不過從眼下問界的表現(xiàn)來說,這尚且是余承東拋給外界的“一張餅”。今年前5個月,問界累計交付新車21873輛,月均不足5千臺。相比去年高峰時的單月萬臺,風光不再。
想要堅定外界信心,在拿回“問界”商標品牌輸出后,如何通過銷售渠道、產品力的改善,讓問界銷量重回萬臺以上,并沖向更高水平,是余承東接下來的一道必答題。
尤其是隨著智駕版M5上市后,還會有智駕版的M7和M9。它們能否通過華為在智駕領域展現(xiàn)硬核科技巨頭應有的水平,俘獲消費者芳心,在如今內卷不斷的車市里殺出一條血路?
對此余承東信心滿滿。5月底問界第十萬輛下線儀式上,他便立下Flag,稱只要給華為一些時間,未來問界肯定能完成單月10萬輛的成績。
只是時間不等人。無論是余承東對內“車BU要在2025年實現(xiàn)盈利”的承諾,或是未來三至五年,行業(yè)里打響關乎生死存亡的淘汰賽,留給余承東和問界的時間都不多。
幸運的是,對汽車行業(yè)來說,新能源汽車尚且是新鮮事物,智能化的下半場也才剛剛啟幕,手握“智駕”王牌的問界還有翻身的機會。過硬的技術、服眾的銷量,這是“問界”品牌能夠真正活下去的關鍵。
可以期待,接下來華為還會在“造車”上有更多的動作,也有機會成為汽車行業(yè)百年變局中的典范,書寫一個科技巨頭在車圈快速超車的故事。?????????